Sunday, December 07, 2008 Pics Mixture

These photoes involve locations from home, office, Shenandoal National Park and a fancy house while dating from July 7 to December 6, 2008.

Friday, November 14, 2008 有什么教训需要再用生命作为代价?

早上看到上海商学院宿舍火灾新闻,痛心疾首而又怒火中烧!一次次的事故和灾难,似乎已经麻木了人们的同情心,可是如果有谁能体会那四名死去的女生的家人的心情,都自然会去质问我们的校方,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法律:

1 落后的法规:为什么在人员聚集密度如此之大的大学宿舍不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现在的大学宿舍一般一间居住4-8名学生,如此高度密集的人员居住环境,加上大量的火灾荷载(床铺及衣物),给宿舍带来很大的火灾危险性,但我从来没有在大学宿舍里面看到过洒水喷头。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没有规定对于低层民用建筑(小于10层或者低于24米)使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为什么我们的酒店客房装有喷头,我们的办公室装有喷头,我们的工厂厂房装有喷头,而人员密度更大的大学宿舍却没有?

如果商学院的宿舍安装了洒水喷头,喷淋系统会很快地控制火灾使其不至于增长而不会蔓延到阳台上,这样就能保证阳台上的四名女生的安全:阳台位于室外,因此她们不会受到烟气的毒害影响,只要火势被控制,她们在阳台上就是安全的!而消防队达到也只要10分钟时间!就是这10分钟,我们需要在这10分钟内用洒水喷头控制火灾增长!

一般人很少见到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可能会疑问我的话,我可能拿出很多实验数据,我自己也参与观看过灭火实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动作后的控火成功率在93%以上!

不想通过比较说明什么,但是美国消防协会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NFPA13是厚厚的400页的一本,附有大量的图表说明,且每年都有修订,而我们的自动喷水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就是一本小册子,最新版是2005年版……

2 残缺的教育:为什么不教育学生基本的火灾逃生常识?为什么不定期进行消防逃生演练?

我很疑惑,号称大大优于西方的我们的基础教育,有多少东西教给孩子基本的逃生、避难和急救常识,至少我是没有,我在上大学之前都不知道在发生火灾、地震时该怎么办。教育的缺失带来的后果就是人们对于灾难和事故的漠视。我曾经多次被人问道:你们防火工程专业是干吗的?毕业了去做消防员吗?我也不厌其烦地尽我所能地向更多人传播我所知道的——其实本来应该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防火常识:如何报警,如何疏散,如果判断火势,如何防止烟气的毒害,如果在无法疏散时保护自己……这真的不是专业学术知识,这是常识!来美国这边我深刻地赶紧他们国家对消防保护的重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他们的消防车在执行任务时会发出很刺耳的警笛声,而街上所有的车辆都必须靠边停车使其顺利通过。遗憾的是我听到很多中国学生的反应是抱怨消防车太吵,太小题大做,或者认为消防车上的大量闪烁的警灯很可笑,“像玩具车”。

我不知道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到底是在教什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能加入逃生避难急救常识,那我将拍手称快,否则,再多的素质也是惘然。

如果这四名在小时候就接受过火灾逃生常识,如果上海商学院在平时进行过消防逃生演练,她们就会知道在火灾刚发生的时候就和两位女生一样从门口疏散并报警,即使不能及时疏散,她们也会懂得将衣服打湿以降低其点燃可能性,她们会懂得打湿床单毛巾包住口鼻使其不受高温有毒烟气影响,她们会知道10分钟之内消防车就会达到并灭火,而在阳台上忍受10分钟比从六楼上跳下去的生存机会要大很多!

我亲爱的,无知的(没有贬义)朋友们,当发生火灾或者地震的时候,千万不要跳楼(尤其是在楼层较高时),那是最坏的选择!如果你所在的房间起火,要在第一时间疏散出去这个房间并报警并启动楼道里面的手动报警系统(对,就是那个红色的小盒子,打破玻璃,拉动或者按动按钮!)不要乘坐电梯,走有防烟前室的楼梯或者室外楼梯,在下楼时要尽量保持沉着有序,防止踩踏!在有配备手提式灭火器的场所,如果火灾刚刚发生还不至于快速蔓延,可以使用灭火器灭火:把掉保险丝,拉动把手对准火焰根部(着火物体,而不是火焰)喷射!如果你的房间所在的楼道或者发生火灾并且有烟气蔓延过来,在开门疏散之前先试探门的把手的温度以判断门外的烟气状况,一定要使用打湿的毛巾衣物包住口鼻并尽量低下身体行走!学会辨认疏散标志,应急照明!如果外面火势很大或者烟气已经完全充满整个楼道,要及时退回屋内,用湿毛巾衣物封住门缝,在阳台上等待消防救援!

3 愚昧的管理:为什么学校还在实行这种完全不人性化的供电制度?为什么不解决宿舍使用热得快的安全隐患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在我看来,在大学宿舍夜间拉闸限电,实行灯火管制完全是一种野蛮的,落后的,没有人性的,投机取巧的管理制度。反对我的人可以列出一堆理由:方便统一管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作息习惯,节省能源……但我认为这完全都是bullshit!方便统一管理?学校是监狱吗,学生是犯人吗?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已经是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为什么连这么点权利都没有?热得快的问题是个老问题,我大学的时候也是使用的,而且我知道现在这个东西在中国大学宿舍里面也是很普遍地被使用的。校方出于安全方面考虑,会明文规定不允许使用热得快,并且会有突击检查,即使如此,我们仍在偷偷地使用。为什么?因为学校只是禁止了它的使用,却没有给出另一条解决的方案!绝大多数大学宿舍都无法供应热水,那你不让我使用热的快,我哪来的热水?你会说去水房打水,但水房供应时间很短,而且很远!在冬天的深夜里我想饮用或者使用一点热水,你让我怎么办?我知道让学校全面改善宿舍条件,提供热水恐怕不是很可行或者会那么快实现的方法,那为什么不能提供其他折衷方案,比如延长水房供水时间,增多锅炉数量,或者在每个宿舍楼设立提供热水的机器,这个实行起来没有那么困难吧?中国大学的行政管理很多的时候使我想到把学生作为犯人——如果这个说起来有些严重的话,他们至少也像城管一样的野蛮执法,而且,他们执行的还不是法律,是各种各样的名目繁多的山寨校规!

四川地震后,很多学校增加了地震疏散演练及逃生常识教育,那么需要多少次火灾后人们才能认识到火灾逃生常识及消防安全的重要性?需要多少次矿难才能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需要死去多少婴儿才能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任何一次事故和灾难对涉及的个体都是身心的摧残甚至失去生命的代价,我们不能再麻木了。四川大地震死亡数万人使我们震惊,我们听到某地发生矿难死亡数十人就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是对于在地震和矿难中死去的某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家人的悲痛是一样的。

死者长已矣,生者尚悲歌。死去的四名女生,愿你们安息。

Friday, November 07, 2008 Let's talk about sex

Date: Fri, 7 Nov 2008 00:01:07 -0500
From: fyi-poster@umd.edu
Subject: Female Orgasm

Subject : Female Orgasm
When : Monday, November 24, 2008 7:00 PM - 8:00 PM
Where : Stamp Student Union : *doors are at 6:30 p.m.* : Grand Ballroom
Event Type(s) : Special Event

Join us to laugh and learn about the "big O," the most popular topic sex educators Marshall Miller and Dorian Solot teach about! Orgasm aficionados and beginners of all genders are welcome to come learn about everything from multiple orgasms to that mysterious G-spot. Whether you want to learn how to have your first orgasm, how to have better ones, or how to help your girlfriend, Dorian and Marshall cover it all with lots of humor, plenty of honesty, and an underlying message of sexual health and women's empowerment. People of all genders are welcome! Co-sponsored by Student Entertainment Events and Terps for Choice.

Website: see.umd.edu

For more information, contact:
Kaitlyn E Oliva
Student Entertainment Events
+1 301 314 8498
seepublicrelations@umd.edu
see.umd.edu

Thursday, November 06, 2008 Movies: The art of cinema seduction

CLICK IF YOU WANNA HOOP UP WITH YOUR DATE

LOL, SO HILARIOUS AND THE COLUMNIST GIRL IS SO CUTE.

Wednesday, November 05, 2008 Watch History Unfold!

看这里!

有幸见证美国历史!

东部时间11点CNN,FOX,CBS,ABC相继宣布OBAMA胜出。虽然是预料中的事,还是被现场的气氛所感染。我和heaven在STAMP的大舞厅里和很多学生一起看的电视,当virginia和其他几个州的的结果快出来时,学生开始倒数计时,这种感觉就向等待新年一样。倒数到0,OBAMA的选举人票一下冲到297,同时,大屏幕上打出:"BREAKING NEWS: BARACK OBAMA ELECTED PRESIDENT, CNN PROJECTION"。马上,整个学校成了欢呼声的海洋,我从UNION出来的时候,听到south campus那边的烟火。等我12点半到家的时候,得知有几百个学生已经穿过图书馆在1号路上游行庆祝,警车跟在后面,但是并没有介入。

第二次游行庆祝在凌晨1点钟又被点燃,游行的学生和从酒吧回来的学生堵塞了整个1号路的交通,但过往的车辆都集体鸣笛向他们致敬!

回到图书馆前的大草坪后,几十名激动的学生竟然跳到了水池里,要知道,当时的气温大概只有5度!

PS: OMABA在芝加哥的获胜演讲简直是超赞,口才真是很棒,这段演讲一定会成为经典!

Wednesday, October 29, 2008 Don't Vote 2


这个是前面那个的续集,在11月4号大选日前一周出来的,主题是一样的,但里面的明星更多(刚好很多都是我喜欢的)。鼓励大家去投票,也算是公益广告的一种吧,喜欢这种不带倾向性的倡议。民权意识的唤醒,不只是在高高在上的宪法的条文里,不只是在学院派严肃的讨论里,更多的是就是这样简单的一票——One vote does count。记得里面Scarlett说的是:I'm voting because I have the right to vote.

Don't Vote

Monday, October 27, 2008 HSM3:An Unexpected Blast



在周一例会前忙里偷闲看了看上周末的电影票房,《High School Musical 3: Senior Year》不仅击败同天上映的《电锯惊魂5》(Saw V)登上票房榜首位,而且首映周末3天票房就达到4200万,实在是不折不扣的黑马。大家都说现在经济这么不好,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人也少了,2周前的《Body of Lies》可是DiCaprio+Crowe+Scott的大制作,首映周末也只有1200万。对于一部青春校园喜剧片来讲,HSM3算是表现不俗——除了因为之前电视版的口碑和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还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相对于《Body of Lies》的2710家,HSM3多出了900家电影院在放映,达到3623家。虽然如此,但从平均影院票房(Box Office Per Theater)还是可以看出HSM3更胜一筹:$11600 VS $4754。

很久都没有到电影院看收费的电影了(每次都是到Union蹭免费的),因此也错过不少好片,已经下线或者即将下线的包括:Burn After Reading,Sex Drive,Eagle Eye,W....

唉,有限的时间和金钱怎么能对抗无限膨胀的电影产业……

Thursday, October 23, 2008 The Diamondback: Politics Is Not Miles Away

转载:It's not easy being red

我从Diamondback转这篇文章不代表我持和作者一样的conservative观点,无须赘述,我偏liberal。这篇文章不是在讨论左右红蓝之争,而是关于在一个成熟的民主社会里,多样化的观点存在的必要。感谢Bill,让我更深入了解这个学校的师生在这个领域的倾向。我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已经register选举——今天早上听NPR说大概一半美国人会register,且盖洛普调查显示选民趋于低龄化——但从我了解的我们系的情况,大多数美国人都会去投票,而我的美国导师更是一名坚定的liberal。我无意和国内对比,但也不禁会去想,作为有选举权的中国公民,我行使过我的权利吗?

赞这两句:

"Diversity of perspective is what makes freedom of speech wondrous. The day that all people think the same way is the day that democracy will die."

Tuesday, October 21, 2008 Transporter 3: We Need Muscle Man


《Body of Lies》让我失望后,就希望看部够猛的片,纯动作,纯暴力,纯肌肉,剧情烂点没关系——反正你也不能从动作片期望什么剧情,当然《Dark Knight》除外。另外最近文艺片,剧情片看太多了,肾上腺素没有释放的机会,刚才在烂番茄上看到《Transporter 3》的预告片,不由得精神一振啊。我喜欢看迅捷、干脆、有力的近身搏斗——顺便超赞Bourne第三部里面的摩洛哥巷战,看得简直另人窒息,不过这部分在国内引进版里已经被光碇总局阉割。

主角Jason Statham第一次show up应该是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那部我也超喜欢,黑色幽默的台词和伦敦腔简直是绝配。硬汉风格在《偷天换日》里面就显现出来了,《Transporter》(顺便寒一下《非常人贩》这个翻译,当初我还以为是讲述殖民者的故事……)2部里的打斗也是干净利落。这年头女人秀脸蛋,男人show身材,肌肉才是王道!秃顶的杰森·斯塔森有点像法国人,很多人都错误地把他和法国动作片联系起来。其实电影拍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导演的风格,第三部里面导演从Louis Leterrier换成了Olivier Megaton(从来没有听说过,新人?)所以虽然从trailer看Jason依旧冷酷,但肯定会看到变化,但不期待惊喜。

对了,还有值得一提的配角,我们可爱的T-bag,我一直以为他演越狱红了然后演电影,其实他多年来一直在多部电影和电视剧里面跑龙套,最近参演的几部电影是《晚安好运》、《人质》、《杀手47》、《量子杀机》。各位T-bag的fans可以跟一跟这部电影,不过其表现应该不会超过越狱,第1季里面的那种坏,能让我感到胃痛……

Friday, October 10, 2008 I‘m on the RIGHT

我以前专门有一篇博文讨论研究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四川地震的报道的角度和观点,那件事起因于3月份西藏事件发生后国内对西方媒体歪曲报道的抗议(参见www.anti-cnn.com),当时重点比较了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两家报纸的基调是前者偏激进,后者偏保守,我记得我还得出由于自己更liberal更偏好NYtimes的结论。

今天在网上闲逛碰到木遥的博客里面有他们自己做的叫做“北大未名版”的一个中国政治坐标系测试,我是以前看过这个测试的英文原版,当时觉得题目太多而没有心情做完,这次他们把这个系统翻译过来,并且重心放到“中国”,有很多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虽然网上争议很大,但还是一个不错的测试,分别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三个领域涵盖了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以及各种现存的意识形态。我先把我做的结果贴出来:

您的结果
政治立场坐标
0.8

文化立场坐标
0.6

经济立场坐标
0.3

结果说明:

三个维度的区间均为[-2,2]。

政治观念坐标,负值为左(Authoritarianism),正值为右(Libertarianism)。

经济观念坐标,负值为左(Communism, Collectivism),正值为右(Neoliberalism)。

社会文化观念坐标,负值为保守(Conservatism),正值为自由(Liberalism)。

这个结果一出来,吓我一跳:我成了典型的右派了,要是在50年前,我有可能就被打击批斗了。按照木遥的话,“本测试系统建立于中国政治价值体系基础之上,试图充分反映中国的特殊国情与政治文化。很多问题反映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西方政治语汇中的“左右”,而是中国现实语境中的“左右”。”我之前一直以为自己是偏左,因为从更为广泛的语境中,左代表着自由,民主,激进,右代表着保守,集权,独裁。然而从更学术的定义,公平的结果是左,公平的程序是右;集体主义为左;个人主义为右;平等为左,自由为右;反对自由市场造成的不均等为左;而接受之则为右;社会主义为左;资本主义为右。

仔细分析我的测试结果,就发现还是较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倾向性的,至少对于我是这样的。我在政治方面最为偏右,这与大学时候读西方政治史密不可分,政治体制,宪政,民主,人权这些概念已经深深印在在我心中,这个不是因为成为一名中共党员这个事情可以河蟹掉的(这个是我比较后悔的事情,不是说入党不好,而是觉得当时的决定太过于草率,而且受到太多的客观影响,在主观意识上并没有深刻考虑。PS:BLOGGER的服务器在北美,强大的防火长城也不能耐我何,不过反过来说,我blog要是真被河蟹掉了那人生也算是完整了。)根据北大未名的统计结果,我的政治倾向测试结果落在最大的分布区间,算是比较正常,也反应一个结果,那就是在假设被测试者是大都受过高等教育的情况下,我们的“知识分子”大多持偏右的态度。实际上,0.8这个一个测试结果和区间的最大值还有一段距离,究其我不是所谓的“极右派”的原因,是我在有些问题上还不至于那么狂热,比如我赞成民主,但对于这第一道题:如果人民没有受过民主教育,他们是不应该拥有普选权的。我点了赞成。是的,没有民主土壤的的民主是一种不可靠的,易被利用的,可能带来可能后果的权利——精英民主这个可能不那么好听,但它的提出是一种合理的建议。

比较而言,虽然在读了亚当斯密《国富论》后的我当时也非常接受和赞同自由市场主义,但针对国内的现状和在美国的金融危机,我认为采取适当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还是很有必要而且有效的,所以我的测试会偏于温和和保守。同理,对于文化,我认为涉及到历史、民族,有很大的区域差异性,所以我认为保存传统文化是必要而恰当。

大学毕业后很久我都不谈政治甚至都不去想它了,感谢木遥的这个测试小游戏,让我能再去思考除了吃喝拉撒,除了毕业工作,除了电影音乐以及一切小资伪小资情调的那些“严肃”、“乏味”和“无用”的东西。

我亲爱的朋友们,都去测试一下吧,然后把结果贴出来,我对你们的结果很感兴趣。

鼠标猛击这里进入~

Thursday, October 09, 2008 HE CHANGED OUR COURTY...ONE YARD AT A TIME.



THE EXPRESS, THE BEST SPORTS MOVIE I'VE EVER SEEN.

Wednesday, October 08, 2008 Chiva or Blue Bird?



正在集中精力看paper,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词:青鸟!

就是三毛在洪都拉斯看到的那个有着美丽名字的巴士的名字,在《万水千山走遍》里面,专门有一篇叫“青鸟不到的地方”:

“特别喜欢那种最美的大巴士,只因它取了一个童话故事中的名字——青鸟。

青鸟在这多少年来,已成了一种幸福的象征,那遥不可及而人人向往的梦啊,却在洪都拉斯的街道上穿梭。我坐在城内广场一条木椅上看地图,那个夜晚,有选举的车辆,插着代表他们党派的旗子大声播放着音乐来来回回的跑,有小摊贩巴巴的期待着顾客,有流落街头的人在我脚旁沉睡,有讨钱的老女人在街角叫唤,更有一群群看来没有生意的擦鞋童,一路追着人,想再赚几个铜板。当然,对面那座大教堂的石阶上,偶而有些衣着整齐的幸福家庭,正望了弥撒走出来……

就在这样一个看似失落园的大图画里,那一辆辆叫做"青鸟"的公车,慢慢的驶过,而幸福,总是在开着,在流过去,广场上的芸芸众生,包括我,是上不了这街车。"不,你要去的是青鸟不到的地方!"长途总车站的人缓缓的回答我。”

青鸟就是这样象征幸福的东西,我还记得她还在撒哈拉的故事里面也提到过青鸟:

“我知道他要带我去国家旅馆吃饭,很快地换好衣服跟他出门,这种事实在很少发生。

"我们要上好的红酒,海鲜汤,我要牛排,给太太来四人份的大明虾,甜点要冰淇淋蛋糕,也是四人份的,谢谢!"荷西对茶房说。

"幸亏今天一天没吃东西,现在正好大吃一顿。"我轻轻地对荷西说。

国家旅馆是西班牙官方办的,餐厅布置得好似阿拉伯的皇宫,很有地方色彩,灯光很柔和,吃饭的人一向不太多,这儿的空气新鲜,没有尘土味,刀叉擦得雪亮,桌布烫得笔挺 ,若有若无的音乐像溪水似的流泻着。我坐在里面,常常忘了自己是在沙漠,好似又回到了从前的那些好日子里一样。

一会儿,菜来了,美丽的大银盘子里,用碧绿的生菜衬着一大排炸明虾,杯子里是深红色的葡萄酒。

"啊!幸福的青鸟来了!"我看着这个大菜感动得叹息起来。"”

我很怀疑Sara送给我的那个泥塑小巴士就是青鸟,在尝试了各种各样的交叉搜索后,我找到了,青鸟原来叫Blue Bird,是美国生产的一种校车,而在以前(或许现在还是?)洪都拉斯使用的巴士大都是从美国淘汰的这个牌子的校车,所以三毛当年非常喜欢而也让我疑惑很多年的美丽青鸟实际上是我在这里天天可以见到的黄色校车,不过到了南美又被重新漆成了蓝色或者红色。

那Sara给我的是什么?原来叫Chiva,这个多功能车非常地具有乡土气息,色彩更是非常地印象派。Sara给我的这个小模型,车身上红下蓝,车厢里有人,车顶上有货物,当我在flick里面找到Chiva这个group的时候,真是非常地欣喜。一张张精美的幻灯片从眼前掠过,内心充满了不可名状的快乐。

虽然现在还没有任何plan,但去南美的这个梦却是越来越清晰,是的,我要去看看,去坐坐这个巴士,还要到那些青鸟不到的地方。

Friday, October 03, 2008 Body of Lies: I Wanna Understand More


就是冲着两个大牌Leonardo DiCaprio和Russell Crowe去看的这部电影。

角斗士的硬汉形象自不必多说,美丽心灵里偏执狂也是演绎得很传神,虽然我错过去年的决战犹马镇和美国黑帮,但Russell同学在我心中还是有很美好的印象的,但这部电影破坏了这些积累以久的印象:先是形象问题,44岁的他真是老的太快了,身材也走样,完全丧失了角斗士的肌肉;再者,整部电影里就看他完全就是个蓝牙男,哦,错了,他用的还不是蓝牙,只是普通的手机耳机,面无表情地和来昂纳多通电话。

泰坦尼克号上的小帅哥来昂纳多在纽约黑帮,美版无间道和血钻里面证明了他的演技,不过——也老的太快了,真是沧桑啊。当年看泰坦尼克号我和很多女生有共识:他确实很帅。昨天好好看看,越看越不像典型的美国人,今天wiki一下,果然有意大利血统,而他的名字Leonardo的典故竟然是这样一个搞笑个故事:

He was named after artist Leonardo da Vinci, as his pregnant mother was standing in front of a da Vinci painting at a museum in Italy when DiCaprio first kicked.
  
再说电影,这种就是完全应该在电影院看的电影,音效,画面都很真实,我没心思去考证它实际拍摄的地点,但电影里面的故事地点确实一直在变,中东的各个国家,欧洲,美国国内的VIRGINIA和DC,主角似乎一直在全世界飞。喜欢YY的编剧把CIA描写得无比强大,尤其是那个卫星,我算服了,简直比地面上的直升机拍得还清楚。

其实,最郁闷的是由于这种题材的台词涉及太多的术语,至少有1/3的对白我没有听懂,唉,我可怜的英文啊。

Grab the tail of the playlist of youth


有句话叫抓住青春的尾巴,这种言辞一般见于伤感矫情的文学青年的酸文博客,作为已经被很多小妹妹叫大叔的我(辈分有点问题。。。),已经旗帜鲜明地远离无病呻吟,要么有趣,要么坚强。

上礼拜一的时候在学校的影院的advanced screening看了Nick & Norah's Infinite Playlist(这里顺便赞一下学校的影院,每周除了有各种免费的经典片看,还有每周一次的先于全美公映的advanced screening,对于我这种喜欢一毛不拔看电影的filmgoer来说是个福音,虽然每次观看之前都要被一些西装墨镜的家伙严重警告不要偷拍),讲高中生的浪漫喜剧,再通俗不过的题材,但OST很不错。估计是因为当时身边没有女伴,我其实没什么感觉。今天看到公映以后的反应,居然都很正面,昨天学校的报纸DIAMONDBACK上面的评论我很认同:
When a movie is totally predictable but still fully invests your interest and attention, that's quality execution. Nick and Norah does the trick.刚才看烂番茄上面也有给67%的新鲜度,IMDB的评分我不是很信任但是算还行,搞得我又一次感觉自己的感觉迟钝(这语言匮乏的……),如同Beatles,如同Dark Knight。

总而言之,就是推荐广大男女朋友以及单身但想结束单身状态喜欢浪漫但不知道如何浪漫的同学们都去看看这部电影。我的看法是,至少音乐很好听,海报我也很喜欢。

Bailout or not? It's a question.

最近美国媒体每天的头条除了Palin就是那个7000亿的救市计划,很多国内的朋友问我美国人怎么看中国的神七——这个多少有点自恋——遗憾的是在我在报纸的头版里找不到这条在中国全民关注的消息,只在纽约时报的science版里提到了一下。

我上次去华尔街是在冬天,当时还觉得这石头街挺有感觉的,没想到世事无常,金融帝国瞬间轰然倒下,现在想想,也是当时对这个东西不敏感,其实当时次贷的影响已经很普遍了,比如我被拒了n次的信用卡申请过程。

昨天晚上副总统候选人第一次公开辩论,佩林好像一直都是神采奕奕的样子,相反Biden却有点心不在焉很衰的样子。其实所有的媒体都是差不多的,就是炒作:两个总统候选人,两个副总统候选人,为什么天天出现在头条的都只是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和共和党的副总统候选人,因为,一个是黑人,一个是女人。虽然都吸引了很多眼球,但多数的希望和赞扬都给了奥巴马,对于美女州长,人们却反而喜欢指责和怀疑,连偏保守的华盛顿邮报对昨天晚上的辩论的报道都是Palin Delivers, Doubts Linger。

7000亿这个事情我有点兴趣,华尔街的股市随着华盛顿这边的消息在玩过山车,同时我也问了一些美国人,普遍持悲观或者说反对态度,更不用说举着牌子在国会门口抗议的人,往简单了说,就是反对拿纳税人的钱去拆东墙补西墙;但深层次的分析,就会问,如果不救市,会不会危害到整个国家,而crisis最终就会变成disaster,所以就会出现在一个星期内相同的议案会被两次提起,这次如果今天众议院再次否决了,布什政府估计要彻底玩完了,虽然他也知道自己是秋后的蚂蚱,没几天蹦头了。

早上打开众议院网站,果然看到国会的邮件系统被大量的访问down掉了,看来真是够乱的,怪不得顾不上去抨击太平洋那头的奶粉事件了。

Due to an unusually high amount of emails currently being submitted through the Write Your Representative feature (above), you may experience a slow response or error message when attempting to send emails through this system during hours of peak demand. We apologize for this inconvenience. Our technicians are working to fix the problem. Thank you.

Thursday, September 11, 2008 Anniversary

其实这事已经过去好几天了,我也没准备发文纪念,但有时候有一种状态叫做——实在无聊,或者多愁善感强迫症,我就想记录一下。

9月4号是我来美一周年,我先回忆一下……

2007年9月4号中午12点半在上海起飞,那天情绪相当稳定,一点都没有出远门的感觉,没有伤感,也没有欣喜,过安检的时候把我的一把小剪刀没收了,甚是惋惜。到达北京,转机,边防检查,在航站楼等候4点多的下一趟飞机。一切都有条不紊,国航的空姐服务没的说,甚至可以说太好了——比较起后来的美联航的大妈。

国航的那趟航班很慢,从北京到三藩用了11个小时。我坐在走道边,所以也没有机会去看看下面的北冰洋。坐我旁边坐了位东北的大姐,已经入了加拿大籍,经常在中国、美国和加拿大之间飞。我们一路上聊了不少,后来她还指导了一下填写报关单和I94表,很是感激。

食物还能吃的下,所以也不会饿,快到三藩时从眩窗里远远看到沟壑、河水,然后是远处的城市,宽阔的机场,这时候有点感觉,心里有关小小的声音,美国,我来了。很矫情。

出来的时候慢了点,导致通关的时候至少等了2个小时,这种折磨可以把一个人所有的热情和忍耐耗尽,等我到移民官员的时候,我都懒的说话了,还好他也没怎么问,倒是对我的学校感兴趣,懒的理他,敷衍过去。

接下来就很简单,过安检,转机,找美联航的登记口托运行李(在此要批评浦东机场的工作人员业务不熟,我怕在三藩转机时间不够,就问在上海托运行李后在三藩转机要不要重新托运,他非常肯定的说不用,行李会直接运到华盛顿——他根本就忘了入关这一项!)

三藩机场给我极坏印象的原因不仅是把我的行李弄丢,而且因为安检工作人员及其恶劣的态度。我的一个箱子的零散的日用品全部被翻出来,费了很大力气才打包回去。美国人真是被911吓到了,国内航班安检都及其严格,我当时带了两块肥皂,他们愣是不认识这东西,送给专家坚持半天才鉴定这不是炸弹。

三藩飞到华盛顿还要五个小时,加上晚点,到DC的Dulls机场已经快1点,宁同学已经在外面等了很久。除了箱子丢了一个,整个旅途还算顺利。

到临时住的房子安顿好,洗漱完,已经是4点,偷到隔壁的无线网络,用skype给家里打了电话。躺了两个小时,一直没有睡着。7点钟起来赶去学校参加国际学术处的入学介绍。我本来来晚了,学校已经开学一个星期了,所以之前的各种统一办理的手续现在都要自己去办,好在学校的工作人员都及其热情而且工作效率极高,所以很快全部就搞定了。

每次听梁咏琪的《透明》这张专辑,都会想起去年的冬天,阴郁,冷寂的冬天,我的孤独的去年的冬天。恐怕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今天又是工程学院的野餐日,我在帮JQ拟合曲线而没有去领到Tshirt,等我去的时候已只剩残羹冷炙。世事无料,生活喜欢玩笑,命运偏爱偶然,有谁知道,明年今日,你在哪里?

So,surprise me.

Thursday, September 04, 2008 Party animals,go crabbing!

累到每块肌肉,每处关节都要疼,是因为,玩得太疯。

暑假正式结束,之前Sara和我说了几次,想和我们再聚聚,结果那次周五去了GF迎新的party,就一直拖到上周末,索性把她一起叫到JQ家的party。对于这次party,我一直都很期待,因为之前看到JQ办公室门口的上次在他们家party的照片。但实际到了周日那天,精神却是有些不济,可能是前天在Ning家party喝酒到2点多的缘故。

很高兴见到Sara,很喜欢这个哥伦比亚女孩,今天夏天她刚硕士毕业,当时还和我们依依不舍。从她那儿学了几句西班牙语,现在倒是提起我认真学习西班牙语的兴趣,可能是过去的那个梦想越来越清晰:南美。是的,去南美旅游,不是日韩,不是欧洲,不是北美,是南美。想再走一遍三毛的路线,不要看那些著名的城市或者城市,只要去深入他们的生活,去尝尝地道的玉米饼,去感受热情的桑巴和探戈。我不要也不想像某些人那么的矫情,比如“只用了半天时间就爱上了纽约这个城市”,或者“英国是我的第二故乡”。

换了角度后,发现很多人很可笑,同时,以前的自己也很可笑。

回到Party,JQ家的后院的比我能想象的还要大很多,我们可以玩羽毛球,排球,足球,还有frisbee。他家的院子里,有苹果树,有黄瓜,有西红柿,有葡萄,有从中国偷渡过来的的大黄菇娘。游泳池,秋千,BBQ的烤架,what else do you need for such a casual life?

JQ的大房子,我能想到的就一个词,fancy。他收集了各种各种的艺术品,一件件看下去,很有博物馆的感觉,我拉着他show us around,他就能讲处很多故事来,他真的是一个积极热情的人,也是有生活品味的人——一个在洗手间里放10幅画的人,怎么能不说远离了低级趣味?

第一天开学就碰到劳动节,本来准备去划船,结果租船的人也在放假,我就提议说去钓螃蟹,这个活动我心仪已久。结果那天功课没有做好,匆匆忙忙就去了。先是没搞清楚地址,之前一直听人说是在Anapolis,去了之后才发现不在这里,转了半天没找到,只好问人,热情的美国人非常耐心地告诉了我们详细的地址,开了半小时过去后发现,是卖螃蟹的饭店……(汗自己的口语不好,没有和人家解释清楚)。最终找到地址,又发现工具没有带齐,原来螃蟹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笨。虽然用一根线栓个鸡翅放在水里,螃蟹就会抓住,但他们到了水面就会自动送手。我们确实非常重要的工具:网兜。在螃蟹快到水面时,可以用网兜在它下面把它兜住。

在工具及其匮乏的情况下,经过了无数次失败,我们抓住了几只最笨的螃蟹,可以任我们从水里一直拉到水面以上一米的桥上……

2个小时后,我们满载而归,一共斩获螃蟹5只,本来按规定只许捕捉5英寸以上的螃蟹,无奈我们所得实在太少,就不管那么多了,趁着天色渐暗,怀揣螃蟹悄然离去……

到家都快饿死了,几个人吃了2个大号的pizza还没感觉饱,锅里蒸上了螃蟹,边打牌边等吃,每人分得一只,味道甚好,比上次在Philiph's花30几块吃海鲜buffet还好吃……

Wednesday, August 27, 2008 Ocean City



Location: Ocean City, MD

Date: Jun. 28 2008

前一天晚上大醉不醒。

两个月,已经恍如隔世。

不发文悼念,贴纯RAW照片。

Tuesday, August 26, 2008 FPE at University of Maryland



Thanks to Heaven & Jeff.

Just Can‘t Get Over

最近2个星期情绪低潮,我今天和Dr JQ说是depression and frustration。同时告诉自己,就当做是例假,总会过去的。

下午Dr说Tensei和另外两个日本人要过来,五点多的生活刚好Heaven也回来了,就一起去了downtown的Thirsty Turtle吃了顿饭。这家酒吧在周二有特价,我在学期中的时候在深夜看到在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今天进去,看到果然很spacious,足够容纳很多人,也看出增加了疏散出口,记得当初在看DimondBack上报道说他们消防审查不过关,现在看来在fire protection确实下了功夫。

要了3种pizza,2种beer,1种coke,6个人,加1个后来的Sam。

Sam was a big fan of Hillary and turned to be a Obama-hater after Hillary lost.也不是我不关心美国政治,只是没有那么狂热,没有那么多的感情色彩,所以看到他一次次向桌子上唯一的具有选举权的美国人JQ发难时,我不时觉得好笑。

我们这边鲜有日本人,了解太少,我就问JQ,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since you've been these two countries many times?

自称liberal的JQ小心翼翼的回答了这个问题,Well,I think most people are the same.

All right, I'll take it as your moderate attitude. I didn't mean to start a war.

这时Heaven那边说,They said the young people at their age in Japan know the history. They know what happened in Japan in 1945?

原来那边也在讨论历史这个敏感话题,我想都没想的就直接问起了日本人:

No offense, but do you konw what happened in China in 1937?

对美国大选积极热情的Sam开始打圆场,These two countries should communicate and cooperate more, not only in economics. Maybe we can build an Asian union, just like the Europe.

That's never gonna happen,我说。

Thursday, August 21, 2008 Independence Day



Date: Jul.4 2008

Location: DC

照片援引自remainsofday和其他同学,拍得很好。

独立日那天是礼拜五,我在这之前把各种活动的agenda都打印了出来。我自己个人最想看的是上午的parade,而不是晚上的烟火——说到底,还是对人比较感兴趣。

可惜上午一直在磨蹭,结果下午才去,他们都带了很专业的相机,就为了拍烟火,我倒是更enjoy下午在草坪上的聚餐和打牌。

15分钟的烟火。快感稍纵即逝。

晚上回去遭遇罕见的地铁口大堵塞,我们走过四五个block还看到从地铁口延伸出来的长长的队伍。听到了最震耳欲聋的汽车鸣笛,刚开始以为是因为大量的人通过人行道使他们无法前行,后来才意识到这是一种庆祝方式。

Cherry Blossom Festival



Date: Mar.30 2008

Location: DC

还是周日。

之前2个礼拜,Sharon就和我说过,樱花节非常地好看,一定不能错过,是在春天里DC最大的活动了。一直都很期待,那天我们去了6个人,其中5个女生。我很受用。

虽然是3月30号,那天早上还下了雨,但却是2个礼拜里面最开心的一天。

Annapolis



Date: Feb.3 2008

Location: Annapolis,MD

其实这里只有3张照片,第一次到Annapolis玩,就我们­3个人,从市政厅出来分别和这位先生合了影­,3个姿势。

那天也是一个周日,在Amy家吃的丰盛的午餐。

很漂亮很精致的城市,又很有历史,也曾经做过美国的首都。

看到了海军学院的美女帅哥,看到一对情侣在校门口离别。

那天也是阴天,但是很开心。

Great Falls



Date: Apr.5 2008

Location: Great Falls,VA

其实这是我第二次去Great Falls,第一次在冬天,和任宁,小朱,小朱的男朋友,很冷,没什么感觉。

第二次去,算是突发其想,记得那天是周日,好像是小邵提议了一下,我们家几个就一起去了。这一次和我第一次不一样的是我们从Virginia那边去的——就是在河对面,感觉要比Maryland那边的景点好点。

天依旧还是很阴沉,我那天其实很不在状态。

Anyway,喜欢wild life,讨厌ballroom。

DC


Date: Oct.11 2007

Location: DC

这篇从sina转过来,其实没有写完,我也不想玩太多看图说话的游戏。说到DC,我最喜欢的还是它的博物馆,这个精致的城市里有19座博物馆,一直到现在我都去了不到一半。我有一个师妹不喜欢博物馆,说它是人为地把美的东西叠放在一起,失去了真实感。幸好我不是天平座,对美没有迫切的追求,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有趣以及获取知识的快乐。

黑人人口占60%的DC的治安据说很不好,并且影响到了周围的区域。我一直感到很幸运,至少从来没有遇到持枪抢劫。只有一次,快到家门口,一黑哥们儿问我要钱——我要解释的,technically,这次不算抢劫,黑人本来就有要钱的习惯,有时候他们只要一块钱甚至一个quarter——我说,FUCK OFF! 他也只好悻悻地走了。所以,我其实没有不安全感,这个东西,主观感觉差异很大,个人体验又会有很大影响,所以,我很难定义:我们的治安很不好——虽然每周都收到学校警方的crime alert。

忽然想起来,DC是美国的首都,不由自主的对比中国的北京。城市规模、人口这些自不必说,我想说的有意思的一点是在历史上由于DC是从Maryland和Virginia的土地中割出一块100平方英里的地方作为特区,规联邦政府直接管辖,但原属于Virginia的Alexandria的当地居民一直反对脱离Virginia,在多次请愿后,美国国会于1846年通过法案将Potomac河南岸的土地交还给了Virginia,我不知道原属河北省的北京市民会不会要求回归河北省呢?

其实是有原因的,DC作为首都,毫无任何特权,而作为和其他州平级的特区,在议会却没有一名议员,缴税却没有议员代表,这个叫做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给个DC地区的车牌:

经历不同是重要的,重要在于对比之后的反思,很多时候,我们无从判断是非对错,但至少不同会让我们思考。人类不思考,上帝会发笑的。

Friday, August 15, 2008 Settle Down

一直在多个blog运营商之间摇摆不定,现在才怀恋当初第一个在blogcn上的blog,虽然已经没有备份地删掉了上百篇博文。发现我矛盾的原因是我一直没有很好的定义博客这个东西,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把它当作日记来写,所以用了太多的真名和个人隐私,又涉及过多的个人情感在里面,自然不方便为外人看,这也失去了博客的意义。等我意识到blog实际是展示给别人看的关于我们自己的镜子的时候,我用个几个blog都已经很乱,而现在又没有一个特别好的博客搬家工具,使我全部移师到wordpress的愿望落空。于是安慰自己,blogger好歹是google家的东西,现在插件也算做的不错,虽然没有专门撰写软件,但自动保存功能很好(在这里要恶狠狠地批评sina博客)。最重要的是,和flickr的链接是我很喜欢的,所以,settle down吧。

于是决定尽可能的把以前的东西整理过来,天拉,我用了多少blog:blogcn,sina,sohu,qq-zone,msn space,wordpress,这还不包括各个bbs自己设置的blog空间。尽量摘些文字多的过来,图片太多的,就算了吧。

Pennsylvania and Niagara Falls



I gotta say, it was the most wonderful trip I've ever had in US.

Date: Aug.1-3 2008

Location: PA & NY

很遗憾地说在前面:
这篇blog在Niagara回来就写,本来是发在sina上的,后来准备整合所有的博客,就移居blogger,没想到涉及图片格式的问题,图片的upload一直有问题,加上最近发生很多让我不是很开心的事情,一直都很懒,一个多礼拜没有去gym了,每天下午4点半就回家了,也没有心情好好整理这个,今天发现图片还是有问题,就索性不做看图说话了,直接把picasa的幻灯代码embed 过来。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so is blogging。

感触太多了,反而不知道从何说起了。这次是跟着Grace Fellowship去的,其实以前一直对教会的人没什么感觉,他们人确实很好,但总感觉被拉着入教,而自己对基督教的兴趣仅限于研究其历史发展以及各个教派的对比,多少还知道些Catholicism,Puritanism,Methodist,Lutheran,Presbyterian,Baptist这些不同流派。其实美国还是新教居多,所以很少看到像欧洲那样的高大宏伟富丽堂皇的天主教教堂。GF是长老会教派,Wallace Presbyterian Church,就在学校门口,每天坐校车都经过。

牧师Tim以前在郑州大学教过几年中文,和我们讲话都是用中文。他太太惠兰是台湾人,他们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两岁的小女儿会让你想起cute,adorable,angel这些词——所有的女孩是不是小的时候都特别好看?

早上九点半出发,下午三点半到达宾州的西北角,西边就是和加拿大分界的Lake Erie。那边的host是个卫理公会教派,叫Valley Methodist Church。主人非常地热情,和我们每个人一个hug,他把这个叫这个check in。

游泳,丰盛的BBQ,每个人和host family见面。

我和小邵被分到Dave和Rose家,得知Dave退休前竟然是Police Chief,我很兴奋,我们聊了很多,包括我们都很喜欢的24。

吃过晚饭,天色还早,我正担心他们是不是晚上都睡的早,然后晚上就没有什么活动了,Simon那边就说去喂鱼,每人发了一袋面包,驱车前往湖边。我在路上还在疑惑,为什么是喂鱼不是钓鱼,到了之后就明白了。

只有在捕鱼收网的时候才能见到这样的景象,太近的特写看起来确实不舒服——这鱼实在太丑了。鱼的密度如此之大,以至于很多鱼都是压在别的鱼身上……但是,却不准钓鱼。那边可以钓鱼的水域要澄静很多,夕阳下,乘小舟垂钓,看来来是很惬意的事情。只是我观察了半天,也没有见一条鱼上钩,看来水平很业余。在美国钓鱼需要办licence,我是一直期待有机会去钓鱼的——如果没有这么繁琐的手续,毕竟小时候还是钓过很多鱼的。昨天听王莹说他们上次去annapolis钓螃蟹,就拿一根绳子就可以钓很多,看来还是很有意思的。

晚上住Dave家的超大的house,非常的漂亮。Dave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还拿出一本相册,里面记录房子从打地基到建成的全部过程,我看到照片里面干活的都是一些老人,Dave说那些都是他以前的同事和朋友。美国的房子都很轻质,用很多的木材,很少使用混凝土和砖,隔音效果一般不好,这也苦了我们这些来美国租房子的学生,一个house,往往有四五个bedroom,碰到贪财的中国房东,有时候更会把bedroom划分更小的隔间。前段时间在我们CSSA的mail list上闹的沸沸扬扬的Sofia Yang的house,就曾经最多住了十一个人。Ning以前也是“科大十一人屋”的一员,我实在无法想象那样的住法,不过,为了省钱,也可以理解。

又说远了。第二天清晨,我自然醒了,窗外薄雾里看到日出前的绚丽的色彩,又一次感到amazing。

Rose做的早餐很好吃。早上八点半和另外的人在valley教堂门口集合,驱车前往niagara falls。三个小时后,经过水牛城。说到这儿,想起第一次在downtown的酒吧里吃buffalo wing,又酸又辣,实在不觉得这著名的鸡翅有什么好吃,现在倒是习惯了。

很远的路上就可以看见水雾,水面以上几十米高,也看到对面加拿大的枫叶旗和赌场。都说加拿大那边比美国这边好看,不知道将来有没有机会再到加拿大那边看瀑布。其实在之前对大瀑布并不了解——除了知道它是举世闻名的大瀑布——回来以后wiki才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从地质构造到汛期流量都有学术性的认识。它分为两个瀑布,美国瀑布(American Falls)和马蹄形瀑布——一般也称加拿大瀑布(Horseshoe (Canadian) Falls)。我们这次去的两个景点叫做Cave of the Winds和Maid of the Mist,第一个是乘电梯下到美国瀑布的下面,近距离感受瀑布。第二个是乘坐游轮去接近马蹄瀑布。在美国瀑布下面,虽然穿了雨衣,身上还是全部湿了,最爽的部分是站在距离瀑布最近的石头上,让溅在石头上的水打在身上。仰起头,真还有感觉那水是从天上来的,毕竟,五十二米的高度。

真正让我shock的是坐船到马蹄形瀑布脚下,可惜的是,我现在感觉语言太匮乏了,即使再多描述也无法传达亲身感受,我只能说,在那里,我只有一个词,speechless。 正如它的宣传册子上写的:It's just as well you're speechless. No one can hear you over the roar.

晚上回到宾州,是盛大的篝火晚会,可惜的是不喜欢晚上用闪光灯,相机也没电了,没怎么拍照片。吃到最正宗的热狗和烤棉花糖,热狗是美国人发明的,hotdog的名字由来是面包夹香肠的样子很像夏天的狗吐舌头的样子。至于烤棉花糖,我是第一次吃,英文叫Marshmallow,其实不是大话西游里猪八戒说的“好大的棉花糖啊”的那种,是很小的软软的糖块,叉在棍子上,放在火上烤,它会无限膨胀,还会被点燃。烤的同时准备两块饼干,夹一块巧克力,把烤好的棉花糖夹在饼干里,它会把巧克力融化,这时咬上一口,啊,简直太美妙了。

不行,我要找找图片,wiki了一张:
Snoopy有句话,It's impossible to be gloomy when you're stiing behind a marshmallow. 吃甜食确实能使人开心,但是我实在有点受不了太甜的东西,one is enough for me.

Wiki真是强大啊,一下解决了我无法表述清楚的困境,原来roasted过的marshmallow叫S'more,官方定义是:S'mores are made by placing the toasted marshmallow atop a slice of chocolate which is placed between two graham crackers。而S'more这个词的来源竟然是some more,看这一段:The informal nature of this term reflects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s'mores are traditionally served and its meaning hints at the desires of campers who are not satisfied by the first bite of the treat. Some have jokingly surmised that the name originated from people who were so busy eating the tasty treat that they did not have time to speak in complete sentences, or alternately, that their enunciation was compromised by the fact that their mouth was still full of the previously mentioned s'more.

还有的节目就是唱歌了,中国人都比较shy,所以当被要求唱歌时,都没有勇气站出来。最后simon竟然来了一段木兰从军,这个够猛,不知道美国人听到什么感受。由于地域、年龄、经历相差很大,找不到统一的合适的歌曲,和台湾人妥协的结果是最后合唱了真心英雄和外婆的澎湖湾。还唱了一首中文宗教歌曲,叫有一位神,there is a God,我本来以为是从英文翻译过去的,后来才知道就是中国的基督徒自己创作的,韵律还是很好听的,虽然歌词对于非基督徒可能比较可笑。第二天周日上午我们在他们教堂做礼拜的时候合唱了这首歌,效果还挺好。

要说点exiting的事情了,第三天就要走了,我们的计划是参加他们教堂上午的礼拜,吃完午饭后就启程回家。知道Dave家里有枪的时候就一直想玩玩,第三天大清早就起来,Dave已经早早的他家backyard摆好靶子。他有一把步枪,一把左轮,还有一把FBI专用的短小型手枪。我和小邵每人打了十二发子弹,左轮玩起来很爽。可惜我们去早了,再过两个礼拜,狩猎季节就开始了,那时竟然可以射鹿。

吃完早饭,Rose已经把我们想要的枪靶练习用纸打包好,Dave给了我们两个帽子,这是他在FBI Acadmy得到的,上面的字样分别是FBI和DEA。

第一次在教堂周日做礼拜,很是新奇。看到他们把我们要合唱的项目印到他们的agenda上面,很是感动。唱诗,布道,竟然还有children's time,几个孩子做在前面,牧师跪在他们前面,和他们聊天,绝对不是说教,就是轻松愉快的聊天,问他们简单的问题,问他们对爱的理解,我们看了都是很有感触。

礼拜结束了我们在他们的study room查了一次经,我不记得是哪个福音书了,讲的是耶稣在加利利和打水的妇人的对话的故事。中国人基本没有宗教背景,对基督教几乎是一无所知,我们不信教的中国学生往往不仅对教会一无所知,而且经常持排斥和不屑的态度。这次给我的感受是他们都是很好的人,很单纯的内心,可能是居住的地方的缘故,感觉maryland这边的郊区显然不及美丽的宾州的农村民风纯朴。说到这里,想多说一点,虽然这次绝不能改变我的信仰(其实我们是没有信仰的,我们信什么?共产主义?比较适中的说法是科学,我一直为我是一个理科生感到骄傲,我学会了理性的严谨的推理、论证方法),但确实让我对教会的人的看法有了很大改变。以前和大多数人一样,不光不感兴趣,多少还有些排斥的意思,去教堂、唱圣诗也有些不舒服的感觉,现在通过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知道,我以前的看法是太偏颇了。信教的人,教会的人,大都是很好的人,至少美国人是这样。中国人的教会,在传教方面功利性、目的性太明显,感觉很push,所以虽然很多人刚到美国时被教会的热情的接机和各种帮助很感动,但很快就和教会脱离了联系。我也是其中之一,就是去年过来的时候参加了一次教会的活动,后来虽然每周收到email,从来也没有去过,包括他们的英语学习班。这些天在网上学习了一下基督教的知识,才知道美国原来信教的人竟然如此之多,摘引wiki的数据:

在基督教的大类下,新教徒Protestant 占美国人口51.3%,罗马天主教徒Roman Catholic占美国人口23.9%,摩门教徒Mormon 占美国人口1.7%,其他基督徒other Christian占美国人口1.6%。

前两类最重要的基督教徒竟然占到美国人口的74.2%,这个数字,要远远大于欧洲(重点强调这一点的原因是我一直以为在崇尚自由的新大陆,宗教势力应该弱于基督教的发源地欧洲,然而现在才发现我错了)。在美国,宣称自己无任何宗教信仰的人不到10%,有三分之二的人会在定期上教堂做礼拜,有一半的人会在吃饭前做祷告。由于美国地广人稀,人口分布没有中国那么集中,宗教在广阔的乡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host family所在的小镇,只有七百人,有一座图书馆(这个也是很赞,再小的镇上都有图书馆,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volunteer),一家邮局,一家银行,没有警局(太小的town不设警局,由state police直接管辖),但是,却有三座教堂,周日人们大都会去教堂做礼拜,教堂已经不单纯是信教者的集会地,更是社交的场所,教堂经常召集各种活动,把整个小镇的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牧师也大都是志愿者担当,好多都是退休的老人,Dave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人手不够,一个牧师要牧养两个教堂,所以周日早上做礼拜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个教堂是九点开始,一个是十一点开始,牧师还要赶场布道。

中午他们给我们准备了丰盛了离别午宴,还送了我们每人一个精美的礼物。为我们祈祷,为了一个safe and nice tirp back home。和Dave和Rose拥抱离别的时候,我说,I'm gonna miss you.

Yes, I miss them.

回去的路上,大家都比较累了,在睡了一觉后,想找点乐子,也好防止辛勤驾驶的Simon同学太困导致不安全驾驶。于是决定杀人,狭小的van里面刚好九个人玩,两个杀手,两个警察,四个平民,加一个法官。于是第一轮作为法官的Ellen同学太不专业,被我几多诟病,于是大家推选我做法官,我就一路做了法官,第一次做这么时间的法官,感觉挺爽的,尤其看到杀手在狡辩的时候语无伦次的样子很是搞笑,紧张的时候英语更是不流利,错误百出,一路笑声不断。

这次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机会去多了解Amish人和他们的家庭。第一次到Dave家的路上他们就告诉我们他们这里住了很多Amish人,当时我对这个词实在没有概念,但听他们描述他们的生活,却是很感兴趣。他们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原始人,不使用电器和现代通讯和交通工具,出门驾驶马车,服饰还是十九世纪的样子。他们大都以farming为生,手工艺精湛。Amish社区间联系紧密,由于不使用电话,他们都是驾驶着马车互相拜访。他们一般不购买保险,由于他们的孩子不上公立学校(会在他们自己的学校读到八年级),各州政府一般规定不要求他们纳税。他们的生活一般比较封闭,人也很羞涩,不希望被拍照,所以很遗憾的没有拍到他们的照片。周日上午,我们在路上碰到架着马车去做礼拜的Amish家庭,我们的车慢了下来,小心地从旁边驶过去了,Dave说驶怕吓着马。阿米什人是16世纪早期激进宗教改革形成的瑞士再洗礼教派后裔,每两周的一个星期日在私人住宅聚会。他们遵守更严格保守的教条,延承了“闪避”(Shunning)这样的习俗。

更多的关于Amish的知识都是来自于我回来后的搜索了, 摘一些wiki的介绍和图片。


“阿米什人(Amish)是美国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群基督新教再洗礼派门诺会信徒(又称亚米胥派),以拒绝汽车及电力等现代设施,过着简朴的生活而闻名。阿米希是德裔瑞士移民后裔组成的传统、严密的宗教组织,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不从军,不接受社会福利,或接受任何形式的政府帮助,许多人也不购买保险。大多数阿米希人在家说一种独特的高地德语方言,又称为宾夕法尼亚德语;而所谓的“瑞士阿米希人”则说一种阿勒曼尼语的方言(他们叫它“瑞士语”)。阿米希社区分成若干个团契。本条目主要介绍保守的、旧教条团契。新教条团契使用汽车和电话,但是他们也自认是阿米希人。”

“多数阿米什人,特别是旧教条派,以不使用电力和汽车而著称。他们如此行事的理由却往往被误解。阿米什人并不视技术为邪恶。人们可以请求社区接纳技术。在一些社区,教会领袖定期召开会议审理这类请求。在某些社区可以随时召开这样的会议。因为阿米什人及其他门诺派教会,不像圣公会或天主教会有自上而下的治理系统,每个社区对哪些技术可接纳有不同看法。”

“除了英语,多数阿米什人说一种独特的高地口音德语,称为“宾夕法尼亚德语”或者“宾夕法尼亚荷兰语”。不仅仅是阿米什人,许多居住在宾夕法尼亚的德裔移民也说这种语言。所谓的瑞士阿米什人说阿勒曼尼语,他们称作“瑞士语”。河滨阿米什人,特别是1960年代后出生的,趋向于在家主要说英语。阿米什儿童先学德语,然后才学英语。各个社区的口音不同。他们的德语与其他再洗礼派社区的口音也有差异。”

“阿米什人不让子女接受初中以上的教育,认为到这个阶段的基本知识就足够应付阿米什人的生活方式。阿米什人几乎没几个人上高中,读大学的就更罕见。许多阿米什社区开办自己的学校,通常是一个大通房,教师也来自阿米什社区。在过去,阿米什人因为学校的事与外界发生了大冲突。大部分的冲突已经解决,政府教育当局允许阿米什人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某些州的法律禁止低于某个年龄的孩子辍学,即使孩子已经初中毕业。变通的做法是,让孩子不断地重读八年级,直到可以合法离校的年龄。”

上学的Amish孩子。

Amish人的服饰。


Amish人的马车和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摩托车。

Amish孩子在玩baseball。

Amish人的墓地。

Amish人的马车。

这篇blog断断续续写了很久,中间几次没有了思路和心情,但正如开头说的那样,it was the most wonderful trip I've ever had in US,还是想记录下来当时的心情。

长久以来,我都有一个感觉,Life is made up of unexpectations. 我的生活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意外呈现在我面前,正如旅行,我渴望了解未知的东西。

未知的精彩。

Wednesday, August 13, 2008 Note to self

Friday, July 25, 2008 Paper

唯一能让我快乐的只有学习了。

现在的沮丧,确实是丧失了自我。

这两天和Dr JQ整理论文,把这段时间的vent flow的论文整理出来,发给Fire Safety Journal,然后把它一分为二,投到明年1月底的San Fransico的会议,真好,以前都没有想到的,现在正在一步步做到,真好。

拖了很久的mixture fracture我把初稿给了他,Dr很仔细地修改,今天晚上按照他的意思我全部改了一遍,最迟下周初就可以发到Professor Chow的journal,虽然不是什么好期刊,但审稿快,也还行了。这篇文章实在太艰深,我现在还是不完全明白,唉,从去年拖到今年,我快疯了。

Inch by inch,薇薇说,即使得不到幸福,也要得到快乐。

Tuesday, July 22, 2008 Tough Week

妈妈这周手术。

Friday, July 11, 2008 ASAHI

现在补上。

应该是10号,周四,我和Heaven说请DR JQ吃饭,关于奖学金。结果被JQ和Peter反请。

那个日本饭店叫做,asahi。

Thursday, July 10, 2008 妈妈病了

昨天晚上妹妹告诉我妈妈的腿出了问题。早年她的腿就因为受寒抽筋凝聚了很多血块,现在完全肿了,很痛,不能走,可能要做手术切除那些血块。

BLESS YOU,MAMA.

Monday, June 30, 2008 On Fire

Did not know I was actually on fire.


Tuesday, June 24, 2008 Rafting!


这件事好像忘记说了。

15个人,3支船。

后来证实我们那天的河道还是很安全的,很少的急流,大部水面都很平静。
这张照片好像与漂流无关,是在穿救生衣上船之前照的。

Monday, June 23, 2008 Scholarship

Dear Lei Wang:

I am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at the June 3, 2008 Scholarship Committee Meeting in Las Vegas, you were chosen the 2008 recipient of the David B. Gratz Scholarship with an award of $5000 USD. A formal letter from the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 Kenneth Isman will be sent shortly.

I want to offer you my personal congratulations.

Regards,

Christine Ellis, Staff Liaison
NFPA Fire Safety Memorial Scholarship Committee

Monday, June 16, 2008 薇薇

你一方面要表现出,你很出色,你最适合她,一方面又不要太紧张她,但不要表现出不在乎的样子。

我们命定的目标和道路,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

所以说人无论什么状态都是孤独的,但是,又不能这样闭封,只能像鱼一样,在各色人等中穿梭,可以与人游刃有余的周旋的时候,我想内心的自由感才能放大。

不要吸烟与喝酒,健康生活。

武林外传

秀才对小郭说:

我喜欢你,就是因为你诚实可信,从不撒谎,真的,这是两个人相处最重要的原则,连这个都做不到的话,什么白天偕老,钟爱一生,全都是百日做梦。

Thursday, June 12, 2008 You fritter and waste the hours in an offhand way




Tuesday, June 10, 2008 I Heart U


Friday, June 06, 2008 Hello

BEST GREETING!

Wednesday, May 28, 2008 对比

经过上次所谓对西藏事件的西方媒体报道真实性的讨论,争议以及引发的高涨的民族热情,我想我要小心点——一直都要小心点:咨询信息的不对等是客观存在而且无法改变的,可以控制的便是我们在接受仅有的各种信息时的甄别和思考能力,那就是,use your brain,not just eyes and ears.

地震当天我看完国内网站的新闻,就去看了washingtonpost,nytimes,associated press,cnn,fox,bbc:都是属实的,除了消息有些滞后——death toll实在是增加得太快,唉——不过他们都不约而同的高调提到在都江堰聚源中学的900名学生。这个似乎也可以理解,他们对于孩子似乎关注更多——抑或是文明的另一方面体现?

所以我现在还想对比一下,国内的头条仍然是死亡人数和救援进程,在西方媒体虽然这件事已经不是头条,但基本每天都还有报道。比如,昨天的nytimes我就很惊奇地看到如下标题:Parents’ Grief Turns to Rage at Chinese Officials

政治立场不同,新闻视角迥异?

我不做评论,我想即使我说出几句话,也是肤浅和欠准确的,我只是很疑惑,为什么我在国内的网站上一点都看不到这方面的报道。

写到这儿,我忽然有个想法,就是想把从地震以来nytimes, washingtonpost和CNN的关于地震的新闻的标题收集一下,从这里不难看出他们报道的角度和趋势。

整理结果如下:

New York Times

5.13
Powerful Quake Ravages China, Killing Thousands
‘No Hope’ for Children Buried in Earthquake
5.14
A Rescue in China, Uncensored
Quake Toll Rises; China Struggles to Reach Victims
Earthquake in China Highlights the Vulnerability of Schools in Many Countries
5.15
Sichuan’s Migrant Sprawl Now a Network of Worry
Historical Tremors
Chinese Soldiers Rush to Bolster Weakened Dams
Rescues Require Skills, Specialists Say
Tiny Bodies in a Morgue, and Grief in China
5.16
In Departure, China Invites Outside Help
Superstitions About Quake Meet the Web, Irritating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Rescuers Aim for Chinese Villages Yet Unreached
Western Experts Monitor China’s Nuclear Sites for Signs of Earthquake Damage
5.17
In China, Skittish Pandas, Then Exploding Cliffs
Glimpses of Survivors, Miraculous and Few, in Earthquake’s Ruins
5.18
Chinese Soldiers Work to Restore a Winding Lifeline
Chinese Flee Flood Threat From Quake
Earthquake Opens Gap in Controls on Media
5.19
As the Search for Survivors Scales Back, an Air of Hopelessness Descends
In Rubble, Couple Clung to Each Other, and to Life
5.20
Many Hands, Not Held by China, Aid in Quake
One Week Later, a Nation Pauses to Share Its Mourning and Grief
5.21
China’s Class Divide
Rescues Continue in China, but Focus Is Shifting to the 5 Million Left Homeless
In Quake, Apotheosis of Premier ‘Grandpa’
5.22
China Earthquake Pushes Tibet to Sidelines
Rescue Ends One Ordeal for Young Chinese Pupils
Earthquake and Hope
5.23
Stillness Returns, Sadness Lingers
Earthquake Shifts Tone of Games
5.24
China’s Rush to Dispose of Dead Compounds Agony
5.25
U.N. Leader Praises China’s Quake Response
Chinese Are Left to Ask Why Schools Crumbled
5.26
China Struggles to Shelter Millions of Quake’s Homeless
Toll Rises in China Quake
5.27
One-Child Policy Lifted for Quake Victims’ Parents
Amid Tremors, a City Trembles With Dread
Turning Schools From Death Traps Into Havens
5.28
Home Village Exerts Pull, Even Amid the Rubble
Parents’ Grief Turns to Rage at Chinese Officials
China Leader Makes Debut in Great Wall of Facebook
Fearing Floods, Chinese Order Evacuations in Quake Area
5.29
River Threatens China Quake Survivors



WashingtonPost


5.13
Quake in China Kills Thousands
5.14
Suddenly, 'the Whole Thing Fell Down
5.15
Winding Mountain Road Becomes Tenuous Lifeline
China Expedites Vast Rescue Operation
5.16
Sounds of Life, but Few Options for Rescue
Thousands Pour Out Of Hills, Into Stadium
5.17
Crises Cloud China's Olympic Mood as Quake Tests Party's Mettle
Excavators Battle Debris in China Amid Fears of Disease
Rescue Can Bring Quake Victims New Danger
5.18
After Five Days, Hope for Miracles Is Slipping Away
Chinese Media Take Firm Stand On Openness About Earthquake
5.19
China Faces Economic Aftershocks: Fearful After the Quake, People Shun Jobs, Homes
5.20
Chinese Gather to Mourn Victims of Sichuan Quake
5.21
At Chinese Tent City, Order and Incongruity
Elderly Chinese Cling to Ruins
5.23
Burmese Aid Request Stirs Concerns
Landslides Cause Fear Of Floods in Quake Zone
5.25
Chinese Officials Shift Focus to Relief Efforts
5.27
China evacuates villagers after new flood threat
Outpouring of Help Shifts Mood in China
5.28
New Town Springing Up In Quake-Hit Province: Workers Promise Homes for 20,000 by July
China Faces Aftershocks, Flood Fears: 80,000 Ordered to Flee Area Near Blocked River
5.29
Talk! Talk! All the Time Talk!': Angry, Grieving Parents Press Officials for Action
Citizens' Groups Step Up In China: Wary Rulers Allow Role in Quake Aid

CNN

5.12
Nearly 10,000 reported killed by China quake
U.S. offers quake aid to China
5.13
Soldiers press search for quake survivors
As children's bodies are found, firecrackers pop
Nearly 900 trapped at Chinese middle school
China to scale down torch relay after quake
5.14
China earthquake toll update
Silent suffering of quake victims
5.15
Parents' losses compounded by China's one-child policy
Parents hope at quake-destroyed schools
China aftermath: Total chaos, small miracles
5.16
Millions left homeless by China quake
5.17
Aftershock rattles China rescue efforts
5.18
China begins mourning as toll mounts
In Chinese town, quake shakes faith in school construction
5.21
Stadium becomes tent city after China quake
China quake: Another against-odds rescue
5.22
China quake death toll soars past 55,000
Officer breast-feeds quake orphans
5.24
China: Quake toll surpasses 60,000
5.26
China ready to dynamite 'quake lake'
5.27
Aftershocks destroy 420,000 more homes
5.28
Chinese premier debuts on Facebook
China evacuates 160,000 over quake lake fears
China seeks earthquake aid from Japan

注:由于事件特殊性,尤其在地震刚发生时信息更新很快,媒体发表时同一篇文章可能经过多次修改,本次收集均以最后update并准。nytimes和washingtonpost均以其纸质出版文章为准,CNN的信息多以视频和短篇story为主,其在深度报道上较前者逊色,由于其网站archive也很繁杂,本次选取了全部有代表性的story——当然,这是我的主观判断。所有文章性质都是新闻(article或者story),没有收录评论(opinions和comments),均已加上超链接,点击即可进入。
资料来源:http://www.nytimes.com/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http://www.cnn.com/

其实,除了标题,我只读了其中一小部分文章,总体感觉,除了有些词句和报道角度的使用不同,其基于事实的信息都是可信的,都说新闻报道不应该表现出太多的倾向性,但这个尺寸甚是微妙。有个很有趣的事件,就是总理的facebook,各家媒体都高调报道,而且都和地震放在一起,这个在国内网站倒没见大的反应。

自己潜意识里一直比较喜欢nytimes的文章,在对比它和washingtonpost对同一件事情的报道时,我有些明白了:前者偏左,后者偏右,这个或许能解释我认为自己的政治倾向是liberal?



Thursday, May 22, 2008 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eatballs

实在是很cute很funny的童话书。

所有的点点滴滴,所有的不经意的瞬间,此刻都如潮水般涌来,我,要躲到哪里去?

忽然想起村上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他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村上的话。

当年读村上春树是很特殊的感觉,其实当时我已经基本放弃文学欣赏,但读却爱上读他的书,第一部是斯普特尼克恋人,感觉非常好,回头再去找传说中的挪威的森林,也很清新,然后是且听风吟,寻羊冒险记,海边的卡夫卡……长篇里面一部部看下来简直叹为观止,当然也有我不喜欢的地方,但仍然像嗑药一样吸引着我,羊男和海豚宾馆,多么奇怪的想象力。回到短篇,面包店再袭击看得我都无语了……

说多了,只是引用一段他的话而已。

韩国店:

Saki其实就是米酒?还是他们家的不正宗?

我忽然在想,这么一个隐蔽的blog,连搜索引擎的爬虫我都给它屏蔽掉了,是应该写上高兴的事情还是记录不开心的时刻呢,为什么前面我说这么多的废话还是有顾虑不扯到那件事情呢,为什么我不开心呢?

Wednesday, May 21, 2008 没有理由

突然之间就心情很不好,外面还是很大的太阳。

有些时候真的以为已经get over了,可是在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去在意,去暗自神伤。

许多的事情,都deadline的时候才发现来不及了,为什么不早做打算,抑或只是因为付出了却没有收获而忿忿不平?

很困,很累,想倾述,可是,没有力气说话。

眼界总要开阔些好,走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