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16, 2009 中文

最近发现我的中文很有问题,叙述能力在下降——不管是文字还是口语。

文字方面我对于故事的表述能力一直不是很强,小时候读的最多的不是小说而是散文、杂文和各类小品,所以从未得心应手地驾驭对于情节的描写和生动地讲故事——我写过的最长的小说也不过一万字。相对来说,更加自信的是写一些有些评论/感想/讽刺的附庸风雅的酸文——估计鲁迅王小波的东西看多了,黑色幽默没学会,倒学会了卖弄典故和无病呻吟。

再说说话。我一直认为语言跟不上思路,在调用我有限的知识进行表述思想的生活,语言基本混乱而无力,最近刚发现的毛病是忘记了很多的中文词汇——大都是名词——往往只知道英文的对应部分。原因?环境是重要的,是的。但不是因为我处在一个不讲中文的环境,相反,我每天有80%的对话都是用中文——室友,办公室同事有很多中国人——我想问题在于我的中文环境太小了:每天和室友和同事讲的不过依旧是那些很普通的琐事,很少涉及到更多的词汇;另外,中文媒体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中文报纸我可以从中国店拿到法轮功的《大纪元时报》,可惜这报纸除了抨击中共其他就没什么新鲜的;家里电视没有装有线,也不是处在华人众多的加州,所以是看不到中文电视台的;国内新闻网站我是偶尔去看的,但也没有像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每天都去关注的程度。

说了这么多,不是说我不会讲中国话了,而是心里总有一种遗憾:为什么大家都说“office”而不是“办公室”,为什么说“health insurance”而不是“医疗保险”,为什么说“flash dirve”而不是“U盘”,为什么说“charge”而不是“收费”? 我以前看新加坡的电影觉得他们的新加坡英语(Singlish)很好玩,也经常嘲笑我们办公室的新加坡同事中英文混杂,但是我们中国人不也不知不觉的变成这样了吗?我憎恨用英文或者中英混杂(以前的文章里面很自然的采用了白话的风格,用了很多不必要的英文词,以后尽量避免)。平时和台湾人,新加坡人(华裔)一起吃饭,大家也都讲中文,只不过台湾人叫国语,新加坡人叫华语,我们叫普通话。新加坡同事的女儿三岁,讲很流利的新加坡调英文,但不会讲中文,我很是遗憾,一再催促Johnson(新加坡同事的名字,他没有中文名)教她讲中文,甚至可以在家里只讲中文——学校会教好英文的——可惜的是,我看到他们一家三口之间对话都是英文……

其实除去文化意义,语言只是个交流工具,有一次在一家日本店吃饭,老板是日本人,服务生是韩国人,我们一起去吃饭的有美国人,印度人,法国人,新加坡人,大陆人,台湾人,很难想象大家不用英文会怎么样。比较郁闷的是在办公室的时候我们华人在聊天的时候如果美国人插进来,大家都只好都讲英文(这个是必要的,对人家的尊重),但是我们的英文似乎还没有达到随意讲冷笑话或者双关语的程度,所以聊天变成了交流,有聊变成了无趣。

当一个人可以轻松驾驭多种语言时,语言的文化意义就很凸显。我知道有专门找美国人玩不屑于和中国人玩的人试图减少每一个说中文的可能——不管是讲话,网上聊天还是电子邮件,也认识来了美国三四年后没有一个美国朋友英文说出来仍然结结巴巴的人——说到极端,就和性格扯上了。

mitbbs上最近讨论语言的帖子很多,讨论的是在国内大家讲不讲方言,在国外大家讲不讲中文,讲开了也就是文化认同感,不管是小到一个城市,一个区域,还是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我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大家都要讲中文,不要忘记中文,不要忘记中国历史,不要忘记中国文化,不管你身在国内还是国外,不管你或者你的子女是不是中国公民——只要你能看懂我这段话。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